近來最好的消息,就是孩子們都可以回學校上課了。同時,我也打好第二劑疫苗,我們夫妻也都完成疫苗注射了。看來所謂的「新常態」真的落實了,大家都在不正常中的到新常態努力地活下來。 餐廳習慣了外賣,運動時戴著口罩也勉強接受。散步的路人,仍會點頭問好,只是不再擦肩而過,如裝了導航般自動避開彼此。走近超巿,少了悠哉尋找新商品的樂趣,較多是拿起架上習慣的用品,快速結帳離開。我最喜歡的 Costco 試吃不知何時再相遇!教會小組用 zoom 聚會輕鬆又方便,許多教會的會友考慮以後都以 zoom 為主實體聚會為輔。 如果青穎再晚一年來美國,或者 COVID-19 早一年爆發,對我們而言,一切都會不一樣。 2018/8/18 全家抵達加州 2020/1/25 加州第一個 COVID-19 案例 2020/3/13 加州關閉校園,最後一天在學校上課(算一算才來 573 天,快 1 年 7 個月) 2020/4/12 老二回小學上課( 395 天後重返校園上課) 2020/4/24 老大回中學上課( 407 天後重返校園上課) 如果疫情提早一年 或許我們就回台灣了,意謂著再也不會來美國讀書。 孩子們的英文能力根本不足以應付線上學習,無法與其他同學互動。 我的痛苦與抱怨,甚至是與現在教會的配搭關係,都截然不同。 如果疫情可以晚一年 我們去年就有機會回台灣探望,目前創下離台最高記錄,久到戶籍都沒了。 我可能不會是又怒又無助的爸爸,可能知道如何協助或輔導孩子學習。 可能我們跟學校同學、其他的家長、甚至是會友的關係都會更深入。只是我們無法隨心所欲擺弄時間,時間在上帝的手中。我們只能學習仰望神,在這一切都變調的日子中,尋找神恩典的蛛絲馬跡,在辛苦中企圖享受每次的小確幸。頭都洗一半了,就撐下去。 動力、計劃、盼望、平凡 關在家裡很容易失去動力,因為哪裡也不能去,久而久之發懶反成了常態。太多的變數、不斷更新的政策,常令人在決定時舉棋不定。如此的環境氛圍,使人缺乏動力,不敢作出長遠規劃,甚至不想承諾,也不敢承擔。一天推著一天,每個人都在撐、想熬過這看不到盡頭的疫情。 盼望是很奇妙的事:它不是猜想,不代表現在,卻影響現在。盼望決定我們怎麼過生活,盼望會改變今天的我。過去的經驗、現在的資訊、以及可能未來的改變,好像三股交織的繩子,成為人們心中的某個盼望。 以疫苗為例。記得去年整年,教會許...
教會是世界的希望,而我要傳遞這個希望。 We live differently as Christ-followers to show an alternative way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