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1

頭都洗一半了《The Han Family》

近來最好的消息,就是孩子們都可以回學校上課了。同時,我也打好第二劑疫苗,我們夫妻也都完成疫苗注射了。看來所謂的「新常態」真的落實了,大家都在不正常中的到新常態努力地活下來。 餐廳習慣了外賣,運動時戴著口罩也勉強接受。散步的路人,仍會點頭問好,只是不再擦肩而過,如裝了導航般自動避開彼此。走近超巿,少了悠哉尋找新商品的樂趣,較多是拿起架上習慣的用品,快速結帳離開。我最喜歡的 Costco 試吃不知何時再相遇!教會小組用 zoom 聚會輕鬆又方便,許多教會的會友考慮以後都以 zoom 為主實體聚會為輔。 如果青穎再晚一年來美國,或者 COVID-19 早一年爆發,對我們而言,一切都會不一樣。 2018/8/18 全家抵達加州 2020/1/25 加州第一個 COVID-19 案例 2020/3/13 加州關閉校園,最後一天在學校上課(算一算才來 573 天,快 1 年 7 個月) 2020/4/12 老二回小學上課( 395 天後重返校園上課) 2020/4/24 老大回中學上課( 407 天後重返校園上課) 如果疫情提早一年 或許我們就回台灣了,意謂著再也不會來美國讀書。 孩子們的英文能力根本不足以應付線上學習,無法與其他同學互動。 我的痛苦與抱怨,甚至是與現在教會的配搭關係,都截然不同。 如果疫情可以晚一年 我們去年就有機會回台灣探望,目前創下離台最高記錄,久到戶籍都沒了。 我可能不會是又怒又無助的爸爸,可能知道如何協助或輔導孩子學習。 可能我們跟學校同學、其他的家長、甚至是會友的關係都會更深入。只是我們無法隨心所欲擺弄時間,時間在上帝的手中。我們只能學習仰望神,在這一切都變調的日子中,尋找神恩典的蛛絲馬跡,在辛苦中企圖享受每次的小確幸。頭都洗一半了,就撐下去。 動力、計劃、盼望、平凡 關在家裡很容易失去動力,因為哪裡也不能去,久而久之發懶反成了常態。太多的變數、不斷更新的政策,常令人在決定時舉棋不定。如此的環境氛圍,使人缺乏動力,不敢作出長遠規劃,甚至不想承諾,也不敢承擔。一天推著一天,每個人都在撐、想熬過這看不到盡頭的疫情。 盼望是很奇妙的事:它不是猜想,不代表現在,卻影響現在。盼望決定我們怎麼過生活,盼望會改變今天的我。過去的經驗、現在的資訊、以及可能未來的改變,好像三股交織的繩子,成為人們心中的某個盼望。 以疫苗為例。記得去年整年,教會許

閉眼、張眼、閉眼、張眼《The Han Family》

閉眼,再張開。2021 到了,但跟 2020 沒有差太多,男孩們最後一次踏進校園上課,已是 300 天前的事了,數字仍持續增加,未見盡頭。 再清澈的溪水,一顆大石落水,仍會掀起溪底的泥沙;平靜的生活,被 COVID-19 擊中,隱藏的價值、看重的事物、心中的安全感伴之翻騰,好與壞都浮上水面。正常的生活一定會回歸,那將會是另一個新平衡,不再一樣。 全家人除了每週青穎實習的那兩天,其餘時間都在一起。愛情本是相看兩不厭,綁在一起的日子不小心就成了對看互討厭。優點沒有機會增加,缺點不小心就被放大,皆因 24/7 的緊密。白飯嚼久了,也有甜味;清水喝成精,倒也品出茶香。看似沒底又周而復始的居家生活,竟也找到了步調和生活樂趣。 我們不富足,卻很充足 有個孩子特別喜歡跟我出走散步,邊走邊聊天,聊著海賊王漫畫裡的角色,在第幾頁發現熊貓人,以及如果能有超力,到底要選哪一個?聊著聊著,我走進了孩子的世界,他領我踏入簡單且沒有憂慮的時光,一直以為是我在花心力陪孩子,其實是他在陪伴我,父子二人的散步,上帝的同在特別強烈。另一個兒子實在太像我了,優點缺點都是,我完全明白他的長處,全然體會他為何入迷,因何而樂;同時,眼睜睜看著他的缺點,等待傻子兒有一天會清醒,決定克服自己的軟弱,只是有時壓不住脾氣,忍不住大聲斥責,罵著罵著,好像對著鏡子,責備自己的軟弱,我的人生從沒像此刻,這麼認識自己。孩子們睡前總喜歡邀請媽媽進房,可以聊個半小時,此時爸爸比較不受歡迎,因為爸爸的睡覺就只有睡覺,而且爸爸還總是先睡著。四口人有時打電動、有時玩桌遊、看看 Nexflix 的烘培比賽、跟著 Uncle Roger 評論蛋炒飯,一起發懶一起吃冰淇淋。我們的家成了漫畫七龍珠的精神時光屋,無論南加州的疫情如何居高不下,在家裡:不儘安全、彼此依靠、也一起成長。 一步一腳印 耶和華的恩典夠用。青穎的學習仍持續,課業加上每週 20 個小時實習讓她依然忙碌,她從社區心理健康中心對象是成人的單位,換到下一個專作西語或少數族裔的青年少和兒童的治療中心,接觸的對象不同,學習不同、壓力不同、需要的專業和技巧也不同,她的視野和經驗都快速地增加,同時也更加確定再次念書是對的,雖然真的好久好累。我仍持續配搭著華人教會的服事,教會對我很好,感覺我在思想、服事經驗、文化背景、行事風格和神學實踐上都與現在的會友格格不入,但上帝似乎要我學習怎麼與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