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大與老二的懷孕與生產過程是完全不一樣的,一直很想作個比較,因為在這個過程裡,我發現:
老二:產檢和生產都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地區級醫院)
當然,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的人與醫院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我純粹只是想以一個非醫療體系背景的人,非常直接的父親,在生兒子時的感愛與體會。
<註:2011/6/2 更新自聯合新聞網看到的美國醫療支出佔到GDP的16%>
2011年6月2日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了這篇報導<美國 最窮的超級大國>。值得放在這裡,看來似乎真的是有一好沒兩好,凡事都有不足之處。
相同的一件事,由不一樣文化與概念的人來詮釋,會有很大的不同。老大: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care, 平常的產檢在 Glenbrook Hospital,生產醫院為 Highland Park Hospital(教學醫院)
老二:產檢和生產都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地區級醫院)
當然,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的人與醫院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我純粹只是想以一個非醫療體系背景的人,非常直接的父親,在生兒子時的感愛與體會。
<註:2011/6/2 更新自聯合新聞網看到的美國醫療支出佔到GDP的16%>
老大(產檢) | 老二(產檢) | |
---|---|---|
主要醫師 | 住院醫生 Dr. Rahimi (女) | 主治醫生 嚴醫生 (男) |
看診環境 | 報到後,在一個小房間候診,醫生來看我們。 | 醫生坐在那裡,排對去給醫生看。 |
看診時間 | 從醫生進到小房間起算到離開最快 30 分鐘,最長有 1.5 小時。從頭到尾只待在那間小房間。 | 詢問有沒有問題後,就照超音波,一般而言 15 分鐘內可以離開。若要作其他檢查就再移動。 |
過程 | 護士先量血壓,體溫、體重等。自已拿試紙去驗尿。醫生很認真地跟我們聊天,問有沒有問題。拿尺量肚子,聽胎兒心跳。關心一下孕婦心情及至下次看診可能會有的反應。 | 護士先量血壓,體溫、體重等。自己去排尿給他檢驗。醫生會問有沒有問題,有問必答,然後照超音波。 |
感覺 | 醫生好像在陪你參與一件大事。 | 醫生很仔細且穩健地處理醫療事件。 |
相關檢驗 | 照超音波(只有一次)需要至另一個醫院預約。其餘都待在那個小房間裡。 | 都在同一個醫院,但是不同檢驗要自己跑不同樓層與科別。 |
老大(生產) | 老二(生產) | |
---|---|---|
等待 | 一個人一間,因為預計是自然產,所以護士不定時會跑進來問你的開指狀況。 | 健保房(三人房,有另一個剛剖產的媽媽),沒有特別的照顧!但因為我太太不停地吐,所以護士就一直進來了。 |
房間(區) | 病房就是產房。因為後來需要剖腹,才推去隔壁的開分房。整個病房區都是產婦,沒有其他類型的人。 | 病房與產房分開。有其他類型的病人,但看起來都是女性同胞。 |
醫生 | 我們那位 Rahimi 醫生不在,所以由另一位主治於半夜時接生。 | 嚴醫師。 |
麻醉醫生 | 親切僅慎。很關心太太的狀況,開刀還不斷地拿手上的 iPod 問太太要不要聽,可以放鬆心情。 | 基本上我不太記得麻醉師到底是哪位?如果只專心跟我要麻醉同意書的那位不是,那我可能就沒見到麻醉師了。 |
爸爸的參與 | 從頭到尾都在旁邊。連在開刀房時也是。 | 不能進開刀房。 |
開刀房 | 產科專用。 | 其他科別也一起使用(開刀房集中)。 |
爸爸在開刀房的參與 | 先在外面等候,後來麻醉師就來帶我進去,基本上太太的頭跟身體之間是用一塊布遮住的,我就在太太頭的那一側,孩子一出來,我就跟護士去看一下孩子(此時走到太太的腳那裡),所以我隱約還記得太太的肚子那裡的開口。 | 因為不能參與,所以我只好在外面看阿格西先生的自傳。 |
孩子出生 | 可以跟護士跑來跑去,馬上可以摸到孩子(老大的臍帶護士有留一段給我剪),所以我也摸到胎脂了(真的很油),看護士幫老大洗澡和作整理。 | 我是在開刀房外接到孩子,跟護士一起推孩子上樓。然後~孩子就被送到育嬰室(我再也碰不到了),再回去等太太。 |
媽媽手術後 | 在恢復室先生可以直接進去,媽媽也可以馬上把孩子拉到旁邊。 | 恢復室待完推回病房時才會看到先生與小孩。 |
老大(產後) | 老二(產後) | |
---|---|---|
育嬰室 | 媽媽與爸爸皆可自由進出,當然表示你可以看到育嬰室裡其他的小孩。(註:因為整個產房區只有一個門,而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微波晶片,醫院可以透過螢幕知道孩子在哪?孩子一離開就會警鈴大作) | 無法進出甚至看不到育嬰室,因為醫院鼓勵母嬰同室,所以不開放育嬰室(這點事後想起來還真是有夠怪的)。 |
育兒理念 | 醫院不預設立場,所以由媽媽決定,然後醫院才給予協助。(例:親餵或瓶餵、是否母嬰同室) | 醫院鼓勵餵母乳,所以不主動提供奶瓶和奶嘴。 |
餵奶 | 有專門的護士(lactation counselor)幫助你,會教你如何餵奶,不斷地鼓勵你,很多個人的小技巧傳授。 | 這是第二胎,而且老二馬上就被送到加護病房了。但我記得護士有告訴我們餵奶有困難可以先借 DVD 來看。 |
醫生 | 基本上生產的這段期間,我們的 Rahimi 醫生根本沒有出現,帶兒子回診時才看到她。所以我們只知道有人來,但是是誰卻不記得了。 | 嚴醫師。每天都有來巡房,後來老二進加護病房時,他每天也都有幫我們上去了解病情。 |
醫生角色 | 每天來看一下傷口及恢復,簽出院証明。 | 每天來看一下傷口及恢復,簽出院証明。幫我們去加護病房了解兒子的狀況。 |
護士 | 感覺上都滿專業的,看起來都很有經驗。 | 護士很忙,比較常來的還是學生的實習護士。 |
護士角色 | 給予很多的支持與鼓勵,幫我們跟小孩子互動,協助顧孩子(但胖丁還是有太吵被育嬰室退件過)。 | 換點滴。實習護士常來搞笑。 |
病人(家屬)感受 | 非常受到尊重,當你身旁的護士都是一些看起來生過孩子,或是可以了解生產的辛苦,你會覺得很安慰。不斷地被鼓勵,整個醫療團隊是站在以專業知識來「協助」你的角色上。 | 大家好像很忙,所以你如果沒有問題(疼痛)就比較不會有人來理你。有時候會有一種好像上對下的態度,專業似乎成了一種命令的口吻。但也是有超級有技巧和專業的護士出現(例:擠母乳高手)。 |
訪客 | 醫院負責管制出入口,所以護士會先通報,我們說可以才會放人。 | 任何人都可能隨時出現在你的病房裡(包含走錯間的)。 |
老大(其他) | 老二(其他) | |
---|---|---|
資訊 | n/a | 有時會感受到護士間彼此訊息的不一致(例:換病房到底找誰?擠母乳可不可以冰敷?) |
伙食 | 每一本菜單。每天用餐前可以直接點餐,廚房做好後會送到房間來。最後一天還免費送一套燭光晚餐,讓先生和太太一起享用。 | 有不同的餐型可以選(例:一般、月子餐、親子餐等)。但餐具都是塑膠的有點可惜。 |
行政 | 一切的文件護士會到病房找你,然後再到病房收回。不需要跑到其他地方。 | 分層負責,所以自己要拿著文件跑,若是自己一人可就慘了。(例:孩子出生要去B1辦住院後回到育嬰室給單子;出院時要告知櫃台,靜後通知後去批價,再拿單子回婦產科病房後才行) |
錢 | 重點來了!其實醫療費是相當可觀的,一次的超音波就花了我們 200 多美金(有保險下),後來因 WIC 的原因我們全額由州政府補助。 | 健保超好的。若不是我們有轉病房和一些自費檢查,不然全由健保買單。 |
2011年6月2日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了這篇報導<美國 最窮的超級大國>。值得放在這裡,看來似乎真的是有一好沒兩好,凡事都有不足之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