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與行為
根據馬太福音,施洗約翰在矌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Matt 3:4)有很多人都因此認罪(v. 6)且受洗。當約翰看到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時,卻提醒他們,要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v. 8)。緊接著耶穌要受約翰的洗,約翰卻覺得不妥(v.14)。很清楚是沒有必要的,只是耶穌以諸般的義(或譯作禮)說服他(v. 15),約翰也就因此答應了(v. 16)。
看到這裡,重新回到經文的描述,馬太福音這裡表達的受洗,當然是一種儀式,卻不是進天國的門票與保證。耶穌成了唯一的例外——基於禮節受了洗。在馬太福音中第3章裡,受洗成了一個人悔改的記號(現代人視為儀式),所以悔改不是口頭上的,不是用儀式證明了我們悔改了,而是因為我們悔改了,所以受洗成了之後的動作。且悔改不是只有悔改的心就好了,有動機是不夠的,需要有實際的結果,對應著悔改的心。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問題不是他們的教派、也不是他們的敬虔,而是他倚靠錯誤的東西進天國。當多數平民百姓,很簡單地認罪而受洗,這二派的人的內心,仍靠的是他們的血統、遺傳、與過去紮實的訓練。
受洗的儀式不是保證,因悔改的心與基督聯合才是
很多時候,基督徒也是如此,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們心中的 OS 常是如此:
- 好在我已經受洗了
- 那個人怎麼還不受洗
- 我可是已經信主很久(許多牧師最愛在講台說自己已經服事多少年了)
我們對未來的盼望,對於永生的確據,對於天國(或者是天堂)的肯定,都在某個已經過去的歴史事件,往往就是受洗。卻不是建立在:
我每日悔改,與基督聯合,憑著信心等候未來的盼望換句話說,其實我自己與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並沒有太大分別,他們倚靠的是祖宗遺傳,我倚靠的是受洗的那個儀式。
天國近了,來領受?還是先悔改?
若是把馬太福音連著看,3章2節裡約翰的宣講,和4章17節耶穌的宣講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想著自己過去在講台上的呼召,近年來在台灣教會流行的佈道方式,不管是祝福、尊榮、王子公主,是醫治、釋放、財務突破,是踏著流水、跟著浪潮、走進榮耀,是更新、恩膏、恩寵,我們越來越在意神可以給我們什麼!發現越來越多屬靈的寶藏!越來越清楚我們想要及會領受的什麼!
同時,卻對神對我們的期待與要求無比模糊,連靠近神的心(或是屬靈紀律)也顯少提及。
是的,我們仍是樂意付出、強調委身、全力擺上的基督徒,但前題卻是「報償是什麼?」我們依然禁食禱告,因為可以帶來復興;我們操練說方言,因為這是其他聖靈恩賜的基礎;我們敬拜,因為可以帶來神的同在;我們奉獻,因為神必加倍給我們;我們運作小組,因為教會可以增加;我們不斷地向美國、瑞典、印尼、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取經,因為我們需要新的祕訣;我們 xxoo,因為可以 ooxx。
基督徒企圖用屬靈的技巧「換取」一切,卻不想回到源頭讓神改變我們的心。天國的禮物比起天國更加重要,所以悔改不重要,拿到手裡的才實際。
當約翰與耶穌分別宣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時,我需要問自己,是否常常悔改來到主前。悔改是內心的改變?還是爭取下個禮物的工具?
我們成了包裝越來越精美的基督徒,實質卻仍是上個世代的破舊商品,沒有改變。多的,只有灰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