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學園同工時,每一年都要出短宣隊,學生時期也參加過幾次,我一直都是充滿熱情的,但是熱情總是不能支持太久,或者,對我而這,熱情總是褪去的特別快。所以 我就問自己:「短宣是什麼?」如果短宣只是那一群對員情感越來越好,增加了信心,卻對宣教地沒有太多的幫助,當然神的工作有時我們不知道,可是如果短宣的 焦點是放在「我們」做在別人身上,並且往往期待的是快速的回饋,那麼,長遠來看,我做的事建造還是拆毀呢?
##CONTINUE##原來,這是個大家都在問的問 題?特別是相對富有的美國教會。三一的道碩學生,接近八成是跨文化、或是國外短宣經驗的,幾乎沒有人從未參加過短宣;全美一年有超過十億美元的短宣支出。 目前的研究顯示短宣對於參加者都是有短期的效果的,但是長遠而論仍有待商確。美國福音派內部有一股反省的聲音,認為短期宣教隊有時是短期觀光團,缺乏訓 練、不會當地語言、不知道如何融合當地風俗、自以為帶來信仰。
因為短宣的經費是相當可觀的,所以需要被嚴格的檢驗,不能光憑一句「福音無 價」就可以帶過的,短宣隊員要想的是:「這不是我的錢,是許多弟兄姊妹的奉獻,是神托付給我的,我要如何用?」。我想到以前在台大,一個本地短宣隊(15 人)的經費是可以抵過全年在台大的事工經費的,一個國外短宣隊可能可以支付一個一百人以下的教會二到三個月的支出。
我想到一個奇妙的問題,為什麼沒有美國的牧者像馬其頓的呼聲那麼請世界各國的宣教士來美國宣教呢?好像在台灣我們總想到要去中國宣教,因為中國有需要。但是台灣人憑什麼去中國宣教呢?好比美國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派短宣隊去其他國家呢?
這 個問題一出現,反倒使我羞愧了。因為我們有錢、有經濟實力、社會資源豐富、神學教育較完整、事工經驗較多...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嗎?這些因素幾乎跟「我」 這個短宣隊員是沒有關係的。若是比較靈力(如果可以這麼說、甚至可以如此量化)台灣(或是我)真的比較好嗎?美國(或是美國人)真的比較棒嗎?我知道這個 說法很怪,不符合聖經,又不是拍電影、漫畫裡的七龍珠。只是這種比較會使我謙卑及更警醒,相較於長期的宣教士及較小的地方教會,我只能帶去資源(這不是我 本身的頁獻),真正的我,不過就是個器皿,是個「人力」罷了,不過如此。
所以短宣對我而言不是「嘿!我有去過短宣,我還去過哪裡哪裡」,而是我居然有機會有可以去短宣,感謝主。我不是個幫助者,而是受助者。
如 此說來,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非洲、南美洲、中國這些地方的教會其實是比我們強壯的(當然歐洲、日本、印度等國不是如此)。扣掉社會制度與經濟面,我需要 改變我腦中「宣教」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我帶去什麼,(當然福音是帶在我們身上的),而是互相的夥伴,彼此的學習。可能有一天,我在台灣的教會會出資請非洲 或是中國的短宣隊來到我們這裡,向我們宣教,我們也向他學習。富裕與貧窮早已跟宣不宣教沒有關係了。
至於宣教士,我沒什麼資格說些什麼, 因為:有一天我認真的問自己,我願意當一位宣教士嗎?我發現我心中有害怕,語言的障礙讓我怯步,新的環境使我疲累,若是問什麼原因使我不想成為宣教士,或 許就是這些吧!我必須給予宣教士更多的支持,我想,他們比我更多經歷耶穌的「道成肉身」。
##CONTINUE##原來,這是個大家都在問的問 題?特別是相對富有的美國教會。三一的道碩學生,接近八成是跨文化、或是國外短宣經驗的,幾乎沒有人從未參加過短宣;全美一年有超過十億美元的短宣支出。 目前的研究顯示短宣對於參加者都是有短期的效果的,但是長遠而論仍有待商確。美國福音派內部有一股反省的聲音,認為短期宣教隊有時是短期觀光團,缺乏訓 練、不會當地語言、不知道如何融合當地風俗、自以為帶來信仰。
因為短宣的經費是相當可觀的,所以需要被嚴格的檢驗,不能光憑一句「福音無 價」就可以帶過的,短宣隊員要想的是:「這不是我的錢,是許多弟兄姊妹的奉獻,是神托付給我的,我要如何用?」。我想到以前在台大,一個本地短宣隊(15 人)的經費是可以抵過全年在台大的事工經費的,一個國外短宣隊可能可以支付一個一百人以下的教會二到三個月的支出。
我想到一個奇妙的問題,為什麼沒有美國的牧者像馬其頓的呼聲那麼請世界各國的宣教士來美國宣教呢?好像在台灣我們總想到要去中國宣教,因為中國有需要。但是台灣人憑什麼去中國宣教呢?好比美國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派短宣隊去其他國家呢?
這 個問題一出現,反倒使我羞愧了。因為我們有錢、有經濟實力、社會資源豐富、神學教育較完整、事工經驗較多...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嗎?這些因素幾乎跟「我」 這個短宣隊員是沒有關係的。若是比較靈力(如果可以這麼說、甚至可以如此量化)台灣(或是我)真的比較好嗎?美國(或是美國人)真的比較棒嗎?我知道這個 說法很怪,不符合聖經,又不是拍電影、漫畫裡的七龍珠。只是這種比較會使我謙卑及更警醒,相較於長期的宣教士及較小的地方教會,我只能帶去資源(這不是我 本身的頁獻),真正的我,不過就是個器皿,是個「人力」罷了,不過如此。
所以短宣對我而言不是「嘿!我有去過短宣,我還去過哪裡哪裡」,而是我居然有機會有可以去短宣,感謝主。我不是個幫助者,而是受助者。
如 此說來,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非洲、南美洲、中國這些地方的教會其實是比我們強壯的(當然歐洲、日本、印度等國不是如此)。扣掉社會制度與經濟面,我需要 改變我腦中「宣教」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我帶去什麼,(當然福音是帶在我們身上的),而是互相的夥伴,彼此的學習。可能有一天,我在台灣的教會會出資請非洲 或是中國的短宣隊來到我們這裡,向我們宣教,我們也向他學習。富裕與貧窮早已跟宣不宣教沒有關係了。
至於宣教士,我沒什麼資格說些什麼, 因為:有一天我認真的問自己,我願意當一位宣教士嗎?我發現我心中有害怕,語言的障礙讓我怯步,新的環境使我疲累,若是問什麼原因使我不想成為宣教士,或 許就是這些吧!我必須給予宣教士更多的支持,我想,他們比我更多經歷耶穌的「道成肉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