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台灣基督教會界與台灣宣教史的國寶:彭蒙惠老師。她在台上與天韻詩班一同演奏,我覺得坐著聽是一種不敬,所以站著,也必須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今日由莊信德牧師作 MC,my friend 彭書睿「說故事的人」作差年與差傳的𢑥報,𢑥報且需包含 Life Impact Ministry 生命衝撀事工、台南活水基督教會、夢想之家這三個單位的特色報告。黃維人博士作「家庭與差傳」附加國際家庭更新協會、協進會家庭社區發展中心、台北真理堂的報告。請大家上 9th CCOWE 的網站下載這些特色單位的報告來看。免費的!
我想找個人討論一下,10年後台灣開放同性婚姻的話,有對已經被政府核可的同性夫妻來到受洗池前,你要怎麼幫他受洗?用哪個角度的神學面切入、如何用成聖面來看、如何安撫大眾的情緒與再教育的牧養面⋯⋯,但我有點孤單
Day 2b
今天的時間表 |
我想上午的心得,就看《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Day 2a》就可以了。晚上的差傳慶典請了一位香港的馮欣寧醫生來講見證,名為慶典,但有點抓不到焦點,很開心可以跟火把教會的敬拜團一起敬拜,其他人開不開心我就管不著了。
大會有作直播,且把影音檔都放上來了,所以想更多了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http://www.cccowe.org/9ccowe/index.php?id=video
下午才是本次 9th CCOWE 的特色,ARMD 專題與㘣桌會議。當然還有「台灣」與「美北亞裔教會」的地區研究報告,我想過不久大會會釋出資料。回到 ARMD,根據大會網站,ARMD 的介紹如下:
過去的會議形式多採用單向設計,意即信息流動單從臺上至臺下;是次會議則冀盼加強互動、激發思考,所以特設「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組」 (Action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Team,簡稱︰ARMD),旨在展示以行動研究為基礎探索以實證為本的現存事工,提出可操作,可持續及可拓展的事工模式,在不同範疇中推展「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差傳」——推動華人教會以門訓為基石,拓展世界各地福音未及群體的差傳事工。所以我對 ARMD 充滿了期待!今天下午是對「青年與差傳」與「家庭與差傳」這兩方面進行討論。ARMD 是由 MC 引言、專人進行 20 分鐘會報、及 50 分組的圓桌對話(即小組討論),每一主題 70 分鐘。
今日由莊信德牧師作 MC,my friend 彭書睿「說故事的人」作差年與差傳的𢑥報,𢑥報且需包含 Life Impact Ministry 生命衝撀事工、台南活水基督教會、夢想之家這三個單位的特色報告。黃維人博士作「家庭與差傳」附加國際家庭更新協會、協進會家庭社區發展中心、台北真理堂的報告。請大家上 9th CCOWE 的網站下載這些特色單位的報告來看。免費的!
什麼是有效地討論?(ARMD 有感)
誠實地說,在開會時,我一直是個討厭的人。我喜歡彼此挑戰、問尖銳的問題,被別人考倒,或是衝撀彼此的思維。我以為這是圓桌的目的。我不想要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基督徒往往為了表面的和氣,其實討論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
我想找個人討論一下,10年後台灣開放同性婚姻的話,有對已經被政府核可的同性夫妻來到受洗池前,你要怎麼幫他受洗?用哪個角度的神學面切入、如何用成聖面來看、如何安撫大眾的情緒與再教育的牧養面⋯⋯,但我有點孤單
圓桌會議顯然不只需要事前的閱讀,更需要訓練!所以 facilitator 很重要,但~~我們這組的小組長沒來,所以沒搞頭。因為這次大會 ARMD 的挑戰與成敗其實在於組長與討論題目的設計。我很確定我們組不是每人都看完參考資料,而圓桌會議的題目其實也跟𢑥報與事先閱讀沒什麼關係。
真的達不到大會那種「提出可操作,可持續及可拓展的事工模式」的崇高目標。
與會者差異太大,反而在討論時無法聚焦!因為彼此的年齡、事工對象、文化處境都差別很大。我才發現我很在意文化。但教會長輩不在乎!我們的信仰只有教條,沒有人生。我們告訴青年什麼是錯的,卻無法引領他們對的方向。除了空泛的「耶穌」為口號!(上句中的「青年」二字可以挖空,改成慕道友、非基督徒、甚至開放自填)
我有點迷失,不知道所謂的事工策略為得是什麼?是為了教會增長?還是單單滿足主的吩咐!更可怕的是,我發現基督徒有一種奇怪的救主心態,看見一個事工的需要,所以我們就上來,卻對事工需要的對象缺乏興趣、沒有熱情!因為事工只是工具,不是我們的心,那不是出於愛。
我們討論的是我們自己認為對的事,卻往往不考慮我們的客戶:他們怎麼想?他們原本認為的是什麼?他們要如何一步步被引導至我們以為的對?
大會啊!可否給我一些年齡相似、情境相似、或者是跟我一樣的討厭鬼,至少,我們可以生點蛋出來。
與會者差異太大,反而在討論時無法聚焦!因為彼此的年齡、事工對象、文化處境都差別很大。我才發現我很在意文化。但教會長輩不在乎!我們的信仰只有教條,沒有人生。我們告訴青年什麼是錯的,卻無法引領他們對的方向。除了空泛的「耶穌」為口號!(上句中的「青年」二字可以挖空,改成慕道友、非基督徒、甚至開放自填)
我有點迷失,不知道所謂的事工策略為得是什麼?是為了教會增長?還是單單滿足主的吩咐!更可怕的是,我發現基督徒有一種奇怪的救主心態,看見一個事工的需要,所以我們就上來,卻對事工需要的對象缺乏興趣、沒有熱情!因為事工只是工具,不是我們的心,那不是出於愛。
我們討論的是我們自己認為對的事,卻往往不考慮我們的客戶:他們怎麼想?他們原本認為的是什麼?他們要如何一步步被引導至我們以為的對?
大會啊!可否給我一些年齡相似、情境相似、或者是跟我一樣的討厭鬼,至少,我們可以生點蛋出來。
本日的靈感或問題
9th CCOWE 是華人的福音會議,講的是差傳。如果,我是說如果,當語言不再是隔閡、網路縮短了距離,跨文化宣教是否會被重新定義?
為什麼北美教會要這麼重視亞裔?明知第 3 代幾乎不再會使用母語,為什麼不讓他們就當美國人,大大方方地請美國人引導他們信仰?他們不再是亞裔了,他們是美國人。何必執著於我們的過去,不讓他們衝出另一個未來?
日裔在北美居然有 38% 的基督徒!?亞裔大部在北美的基督徒比例都比自己國家高,看來移民時才知「人們需要主」。這或許可以融入弊教會 City to City 的宣教植堂策略來,特別是跟日本的 church planters 分享。
新的一代需要的不是策略,需要的是機會!
我們過度相信教育、系統、制度等可以保護與幫助下一代,給他們戰場、讓他們殺敵才會養出如虎般的新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