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尼希米記》簡介

以斯拉這位文士,帶領著第三批人回到耶路撒冷,而尼希米接著,帶領著第四批文回到耶路撒冷。《以斯拉記》的重點放在重建聖殿,《尼希米記》可以清楚地讀出重建耶路撒冷城成為點點。一樣無法辨視出特定的作者,故成書日期也不敢任意斷言,最早的成書日可能落在在 400 BC 左右。

此書一開始就帶著我們認識尼希米是怎麼回到耶路撒冷的,一位在王面前的酒侍(2:1),在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 I, 465-425 BC)第廿年(444 BC)單以一個信仰上是普通信徒的身份,回到耶路撒冷。看著一切荒涼,聚集並鼓勵群眾,隨後馬上開始建城牆的計劃(2:11-19),當然阻礙者也有(2:19-20)。關於城牆的記戴非常詳盡(3:1-32),對歸回者名單的記錄也完整(7:5-73)。因著參巴拉等人的等對(4:1-3; 6:1-2)、甚至是計謀破壞,回歸的群眾更加團結,當然也更辛苦,必須一半作工,一半拿兵器(4:16-17),過程辛苦,生活也不簡單,一般平(貧)民百姓連生苦都有困難,尼布米強力地主導讓官長、貴冑們與民同心(5:10-13)。從第八章起,是一個從以斯拉記一直到現成美好的成果,在以斯拉宣讀律法書之下( 8:2),百姓們歡喜守了住棚節(8:18),接著更是因認識律法書,以認罪、敬拜耶和華作為回應(9:1-3),祭司、利未人、百姓甚至還簽名立約(9:38),且記下完整的立約者名單(10:1-36),本書以尼希米在與外族通婚、利未人無人供給以至無法供職、不守安息日等事件的改革中結束。

本書不只是記錄,若以神學的角度,幾點或許可以參考:
1. 我們可以看到在歸回時期領袖團體的轉變,不只是有領導,更看見群眾的積極投入。我們可以思想一個國破家亡的民族,為什麼重新建殿對他們如此重要?在經歴七十年的被據,他們對神的態度與認識有什麼轉變?
2. 聖潔、敬拜不再只是有聖殿,有城牆就好。更需要許多細節的維持與投入,特別在 13 章看得很明顯。
3. 外族王的支持與資源投入,對於上帝的計劃成就,佔了什麼角色?
4. 相較以斯拉建了一個神的律法牆 - 強調屬上的忠心;尼希米的牆似乎更強調分別,把百姓與敵人分開,分外邦人與本族人分開,實體的牆也因著尼希米而建立。

現代的基督徒,特別在台灣與西方的思潮,皆是強調人權、尊重愛、看重個人選擇……等大文化環境,讀起尼希米記會自然地反感,看見強迫婚的人分開,用民族來區分,這與現今的普世價值是明顯違背的。只是,別忘了這是快 2500 年前的時代,讀者很容易犯得錯,便是用現今的個人價值去判斷,第一時間便決定忽略甚至下定論。每一個讀者需不斷地提醒自己,上帝的信息是透過一個民族以當時的語言、文化、歴史背景來傳遞,我們被邀請「讀出」其信息意涵,找出真理、原理、與原則,最後再透用至我們個人的情境。別急!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需要地圖者,可以參考聖光聖經地理資訊網
尼希米所築之城牆 Rebuilding the wall by Nehemiah 

Jerusalem in the times of Ezra and Nehemiah

--
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每日讀經】群組對聖經每卷書有個快速簡單的認識。

Comments